新高考“专业+院校”志愿模式下科学精准填报
新高考首年的志愿录取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专业+院校”的志愿投档单位组合方式还是取消院校服从调剂包括随之而来的取消院校投档最低分数线,都赋予了志愿填报极高的自由度。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从长远来看,志愿填报模式的改变是更加人性化的转变,充分尊重了考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更加有利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但对新高考志愿填报首年的家长,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稳定的因素今年明显增多,而涉及到考生切身利益的高考志愿填报,又该如何去把握?
一、新高考“专业+院校”志愿的灵活组合方式
类型一:考生可以填报不同专业(类)的不同高校。
志愿号 |
院校 |
专业(类)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自动化 |
2 |
东南大学 |
土木工程 |
3 |
南开大学 |
软件工程 |
…… |
…… |
…… |
适用于:个人适应能力、可塑性强,专业选择范围较大的考生,这种类型不容易浪费考生分数,但要注意控制总体志愿梯度。
类型二:考生可以填报不同专业(类)的同一所高校。
志愿号 |
院校 |
专业(类)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自动化 |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土木工程 |
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软件工程 |
…… |
…… |
…… |
适用于:对某所高校特别钟情的考生,选择这种类型的填报方式,需要考生对该高校分数、位次的预判比较有把握,志愿梯度不宜过小,要有保底志愿。
类型三:考生可以填报同一专业(类)的不同高校。
志愿号 |
院校 |
专业(类)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自动化 |
2 |
天津大学 |
自动化 |
3 |
东北大学 |
自动化 |
…… |
…… |
…… |
适用于:对某类专业特别钟情的考生,选择这种类型的填报方式,容易导致志愿梯度过大,造成分数浪费。
二、“专业+学校”志愿模式的利弊分析
好处分析:一是不再担心被调剂。在考生的选考科目与招生专业相符的前提下,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理想自由选择志愿,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权,从而避免老高考被调剂到不喜欢专业的遗憾。二是更大的选择空间。112个精准志愿,给考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老高考是先选16个学校,再从每所学校中选择6个专业(还有是否服从调剂)。可以理解成有16次投档机会,按照平行志愿“遵循志愿、分数优先、一次性投档”的原则,在轮到考生投档的时候,顺次检索其学校志愿,投档到最先符合条件(即未投满)的学校。新高考则是更精准的 112次投档机会。同样按照平行志愿投档原则,在轮到考生投档的时候顺次检索其专业+学校志愿,投档到最先符合条件(即未投满)的专业+学校。
不利影响:一是专业志愿个数的减少。老高考是96个专业志愿,新高考是112个专业志愿,这样看好像新高考增加了16个专业志愿。实际上,老高考16个学校志愿,每所高校6个专业志愿之外,还有专业服从调剂选项。也就是说理论上这所学校的其他未录满的招生专业,服从调剂的考生都有被调剂到这些专业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讲,老高考专业志愿个数有很大可能超过新高考的112个,而新高考专业+学校志愿个数最多就是112个,从某种角度来说,录取机会减少了。二是对于报考的更高要求。老高考考生选报专业的时候,在同一个科类里,除有特殊要求的学校(专业)外,考生基本可以填报所有专业。但在新的模式下,考生还需要关注每个专业的选科要求,明确自己是否符合条件。有些专业对身体条件、语种等另做要求,考生即便被投档,高校也可能因考生不符合招生章程中的规定而退档。所以考生还要查阅报考学校的招生章程。新高考报考更加精准,是由面到点的变化。之前学校的录取分数(位次),参考,要转变成准备报考专业的录取分数(位次)参考。考生和家长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
三、志愿填报的建议
1、了解目标学校和专业。首先,要了解目标学校的选科要求。我省在公布招生计划的时候,会在相关专业后面标注选科要求,同时建议考生和家长到目标学校的官方网站或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查阅当年的招生章程,以明确相关要求。其次要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了解目标专业的就业前景,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统筹考虑。还要了解目标专业的学科建设情况。了解目标学校和专业的特色及优势,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要做将来就业或者继续学习的预判。
2、科学安排志愿顺序。按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同一批次的志愿是相对有序的,建议考生把自己最想去的“专业+学校”放在前面。合理拉开志愿梯度。按“冲稳保”的策略,合理安排志愿梯度,三个梯度的比例,考生根据自己分数情况可以酌情设定。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同一所学校热门专业将更热,冷门专业可能会更冷,专业录取分差会急剧增大,考生要避免一味挑选高分学校的热门专业,而是要在学校和专业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增加录取的机会。
3、重心应放在省内高校。高校在本省设置招生计划的比例很大,专业计划常常达到几十人、上百人,专业计划基数大,相对来说就稳定一些,所以考生应把重心放在本省高校,尤其是“稳”、“保”层面的志愿。而外省高校的专业计划往往多在10 人以下,一个专业只列2、3个计划的情况非常多。专业计划基数小,变数大,如果考生报考这些专业,相对来说不稳定性就大一些。所以重心应放在省内高校。
相关文章:
- [策略]如何参考历年录取数据填报志愿
- [策略]2025高考体检不合格:这些专业不能报
- [策略]如何科学规划2025年高考
- [策略]男生、女生选择大学专业时,不同的规律与倾向
- [策略]高考成绩边缘化,选择大专,还是三本?
- [策略]强基计划到底值不值得报?高考统招VS强基计划对比分析
- [策略]同分却不同命,高考志愿的填报实在太重要了,你会怎么选?
- [策略]追求当下的最佳回报,未必是智慧的选择
- [策略]洞察填志愿的本质才能填对志愿
- [策略]志愿填报这五种类型供你选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