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八省联考”的意义理解偏了
原标题:不要把“八省联考”的意义理解偏了
新高考大联考现场即景:23日开考首日 考场外实况 预演高考
1月23-25日,实行“3+1+2”新高考模式的广东、河北、江苏等八省份的考生,进行第一次高考前模拟考试联考,这被今年的考生称为“八省联考”。据部分考生反映,语文、数学内容难度较大,考试过后不少考生直呼:简直就是炼狱般难度。而早在联考开考前,河北衡水中学的考生就放话,誓要拿下“八省联考”第一名。
必须指出,对比各省份考生对这次联考难度的不同评价,进而“评析”各省的考生实力,以及誓要成为“第一名”,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次联考的目的,是让八省份新高考的首届学生,适应3+1+2考试模式,以及新的专业平行志愿或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填报方式,也让各地教育考试部门,进行新高考的考试以及志愿填报演练,以确保正式考试,以及志愿填报、录取顺利进行。比照正式考试、志愿填报方式,组织“八省联考”,体现了对新高考改革的重视,学校、考生和家长都要以正确态度理解。
八省份之所以可以采取联考方式进行演练,是因为这八省的高考模式基本一致,语数外科目都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卷,选考科目只安排一次考试。因此,可对语数外三门实行联考,物理、历史,化学、生物、政治、地理等选考科目则由各省自主命题考试。
而由于采取联考模式,也有一些舆论和学生、家长产生误解,认为这八省份考生要安排在一起录取,要通过联考比出高低来。这完全不了解高考录取规定。在选考科目实行各省自主命题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实行统一录取呢?即便语数外科目考试内容一样,也不具备横向比较的价值,因为高考实行的是分省按计划录取,不能简单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基础教育的质量。联考的价值,是让新高考学生体验新高考形式、了解选考科目等级赋分方式,在联考结束后,根据联考成绩,考生可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情况,做出接下来的升学规划,如是否参加强基计划,申请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再就是,体验新高考全新的志愿填报方式。
在3+1+2模式下,考生填报志愿分物理类和历史类,这和传统的文理分科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物理类,不再是物理+化学+生物的理科,首选物理科目的学生,有6种科目组合选择;同样,历史类也是如此。所以,在填报志愿时,有两种不同的志愿填报方式,一是专业平行志愿方式,一个专业就是一个志愿单位;二是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方式,一所院校将根据招生专业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分为若干个院校专业组进行招生,由考生填报志愿。八省份中,辽宁、河北、重庆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广东、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则实行院校专业组志愿方式。
全新的志愿填报方式,需要各地教育考试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熟悉,这就需要演练。而且,通过演练,也可发现志愿填报系统,以及高校投放计划,设置专业组志愿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如果没有演练,在高考后匆忙上阵,那很难避免出现问题。
因此,八省联考演练,体现了教育部和实行新高考各省份对新高考改革的谨慎态度,保障高考改革按原定方案平稳推进,是基本的民生工程。这就需要考生和社会舆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演练,不要把联考的意义理解偏了。
相关文章:
- [深度]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 [深度]部分职业本科投档线超普通本科线100多分
- [深度]九部门:加快培育这类人才
- [深度]3月高考热点:各省公布高招规定、高考体检、高职单招测试
- [深度]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 [深度]12月高考热点:高考报名、艺术类统考
- [深度]高校交叉科学研究三大瓶颈问题如何破解
- [深度]准大学生:新的起点,你准备好了吗
- [深度]规范“大类招生”优化“强基计划”释放哪些信号?
- [深度]2023高考“新要求”,这几类学生将取消高考资格,成绩再好也白搭
相关推荐:
- [深度]九部门:加快培育这类人才
- [深度]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 [深度]12月高考热点:高考报名、艺术类统考
- [深度]规范“大类招生”优化“强基计划”释放哪些信号?
- [深度]教育部:稳步推进“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
- [深度]考生增加1.1万,填好2020年辽宁高考志愿要把握好五大趋势
- [深度]教育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