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孩子特别努力却考不上好大学?
又是一年高考季,这几天,总能听到很多家长担忧的说“孩子特别努力,每天学到一两点,但总是提不上分数来”、“孩子很用心,但总是偏科”等等。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经历过中考筛选过一遍,上了高中的孩子,至少证明智商是没有问题的,这个基础前题确认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差别到底在哪里!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孩子最终高考结果的不同分类:
一、智商特别优异,同时特别努力,学习方法独树一帜(特别适应自身习惯),一般是清北复交等顶尖985高校!
讲个例子,我几位清北复的同学,几乎每人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学习模式,有上课注意力集中,基本在课堂消化知识的;有上课不怎么听,全靠跟老师课后讨论的;也有自己从早到晚自由安排学习科目的,但无一例外,他们的复习量、做题量是非常大的,有个同学几乎做完了所有印发的习题,包括奥赛卷,对他们来讲,基础牢固,习题做的自然就高效,而大量的习题就是筛选漏点及探寻新方法的过程。
二、智商优异,但贪玩,不太勤奋,有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不太坚持,这类学生,一般能上普通985、211高校。
三、智商常规,学习方法正确,勤奋好学。这类学生应该是班级学习较好的一类,一般从一本到重点本科都有,但不太可能滑落太低。
四、智商常规,勤奋但学习方法不对。这类学生应该是最多的,一般专科到二本。
五,智商常规,自暴自弃的,这类学生天生爱玩,一般普通专科,总之还是有学上的,大学也许就是另一番天地。
很多人说,学习方法这个用词太老套了,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好就是方法对,不好就是方法不对,这句话对,也不算对!
我认为的学习方法是:
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感到轻松的、投入的学习模式,这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共同投入,在循序渐进中感受到进步的喜悦,从而让自己产生自信与动力的学习方式。
而所说这一切的基础都是要夯实基础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切科目能够不偏科的基础,这是一切科目能够进步的前题。而基础在哪?就在从高一到高三所有的课本中,很多人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前几年的基础,或者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基础。
其实,这是错误的,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基础?一看是否偏科,二看是否能达到中等偏上的成绩。如果没有,哪就重新复习一遍基础知识,二等基础能力是能熟记基础知识,一等基础能力是能理解基础知识并灵活应用。
磨刀不误砍柴工,很多人抱怨自己下了苦功,但收效甚微,就是因为他的付出很多事无效而且重复的,是基础不牢固的,这就造成了同样原理的题目,对他而言每次都以为是一个新的题目点,是一个新的方法点,这就是无效的付出,就好像是建设一座高楼,基建不牢固,太虚,而总在上层想办法,最后楼塌了,下一步在原基础上重建,依然会塌!
如何提高基础能力?我分享一个自己曾经的案例,某个阶段对数学老师有些矛盾,所以对其科目比较抵触,造成了偏科,面临高考不得不重新应对,报了一些补习班,但最终都没有效果,因为总觉得知识点蹦层出不穷,应接不暇,方式方法总是新颖多变,难以理解,那种感觉是盲目的,就好像盲人摸象一般。后来,我决定放弃一切补习班,花费两周时间停下一切其他科目,专攻数学基础,从高一到高二的所有基础原理通通自己推导一遍,然后做了十套试题巩固并研究答题套路,返校后第一次模拟就考了120多分,要知道之前曾经七八十分的,逐渐的,成绩越来越好,也越来越轻松,开始了真正的探索新难点并查漏补缺的阶段。
这里“查漏补缺”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老师几乎天天讲,然,基础不夯实,到处都是短板,就好比走钢丝,每次掉下来的地方都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到处都漏,何谈查漏补缺。
至于“夯实基础”,我觉得每个学生都应该先从课本做起来,从头来一遍,自己推导每一条原理,对于高三学生来讲,这个阶段时间不会太久,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会不断掌握自己的短板,完善自己的缺点,更重要的是会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是提升自信从而爱上学习的关键。
曾经,这是我们班级在高三第一阶段共同总结的方法,最终,班级清华两人,复旦、西交等应有尽有,除一人二本外,其余均一本以上,也许更多时候,我们的学生都是孤军奋斗,那么,我认为比无尽的复习更重要的是探索自己的学习模式,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你脚下真正的的风火轮!
最后,祝愿所有的考生,高考必胜!
相关文章:
- [家长]高三大幕开启!备考家庭迎接挑战
- [家长]高三生寒假合理饮食 科学用眼
- [家长]为什么你的孩子特别努力却考不上好大学?
- [家长]给孩子信任 遇事情稳住
- [家长]高三家长可为考生身体心理健康做好后勤保障
- [家长]高考倒计时,家长该怎么做?
- [家长]2020高考:高三考生三餐饮食推荐
- [家长]教育专家坦言:这3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未来一定会很优秀
- [家长]高考饮食:考前进补宜温和忌盲目
- [家长]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相关推荐: